本校與政府合作,制定政策、蒐集測量永續發展目標資料、實踐永續發展目標(SDG 13 氣候行動、SDG 17 夥伴關係)

 

本校(公共衛生學系陳培詩教授)擔任中華民國環境部「氣候變遷下空氣品質與高溫見康風險評估及預警計畫」之評選委員,針對空氣污染與健康、高溫與健康、空氣污染與高溫對健康的協同衝擊進行探討。

 

計畫內容為在回應氣候變遷下高溫與空氣污染物交互作用可能導致的協同健康衝擊,提供具科學依據的研究成果,作為環境部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及高溫調適政策之循證治理基礎,氣候變遷已使高溫事件日益頻繁,與空氣污染暴露共同影響國人健康,其潛在風險亟需以系統性科學研究釐清,計畫整合流行病學、環境監測、統計模型與健康資料庫分析,全面評估空氣污染與高溫對健康之影響,並研擬可行之預警與調適策略。

計畫目標為(一) 評估室外空氣污染對臺灣肺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之影響特別關注非吸菸者與女性族群,並鑑別應優先控制之污染物種;(二) 分析高溫事件下脆弱族群(例如:低收入者、年長者、女性、孕婦、嬰幼兒及身心障礙者)與高風險工作者(例如:戶外勞工、農民)之健康風險,發展全國及區域性高溫警示服務模式,建立適用之警示閾值;(三) 評估過去與未來氣候變遷及淨零情境下,空氣品質改善之健康共利,量化可歸因於空氣污染之健康餘命與經濟衝擊,並進行 PM2.5 重金屬成分健康風險與污染物危害排序分析;(四) 整合國內外短期 PM2.5 及O3暴露與急性健康效應研究,建立可量化短時暴露健康風險之評估模型,並研析兒少空氣品質標準之可行性;(五) 建立校園空氣污染高風險定義與指標系統,並繪製學校周邊空污風險地圖,以保障兒童健康;(六) 進行科普轉譯與風險溝通撰寫淺顯易懂之科學文章、新聞稿與部落格,說明污染來源、特性、健康影響與防護措施,並召開專家諮詢會議以提供政策建議

計畫成果將深化對氣候變遷下高溫與空氣污染健康風險之理解,建立可應用於早期預警、健康風險評估與政策決策的科學工具與資料基礎,強化跨領域合作與公眾溝通,協助我國推動空氣品質改善與氣候調適整合策略,促進全民健康福祉與永續發展。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