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在當地社區展開推廣計劃和方案(其中包括學生志願計劃),以改善或促進健康與福祉,包括衛生、營養、計劃生育、運動、鍛煉、健康老化以及其他健康與福祉相關的議題(SDG 3 良好健康和福祉)
主軸二「醫藝相陪夢想多元學童陪伴暨那瑪夏互動式成果發表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 SDG4優質教育
永續不只一夏—那瑪夏及國際原鄉發展計畫-主軸二
113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醫藝相陪夢想多元學童陪伴暨那瑪夏互動式成果發表會
活動名稱:醫藝相陪USR教育動力系列活動:學生端「思考與行動」
活動日期:113年9月至12月
活動時間:08:00~16:00
活動地點:高雄市那瑪夏區
活動參與對象:高醫師生、在地學童、場域人員
活動參與人數:高雄醫學大學師生約60人次,場域人員約20名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計畫特別響應了在地對災難急救訓練的需求。由於那瑪夏地區面臨自然災害如颱風、地震的風險較高,因此提升當地的災難急救知識和應變能力顯得格外重要。這些急救知識的傳授不僅僅是理論學習,還將配合實作演練,讓在地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進而提升他們在災難發生時的自救與他救能力,更提升社區的整體防災意識,讓部落在面對未來潛在的災害時能有更充分的準備。
此外,活動不僅限於學術與技能的交流,更藉由文化的互動,讓學童與外界有更多的接觸與體驗。因此,本計畫將舉辦互動式成果發表會,透過音樂會來呈現活動的成果。音樂會將邀請不同於當地音樂的團體參與演出,帶來外界的音樂文化,打破地理環境帶來的文化隔閡,讓山外的音樂走進部落,開闢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平台。音樂會的舉辦,不僅是對高醫學生與部落學童共同努力的成果展示,更是希望藉此活動讓學童與部落居民能夠在音樂的感染下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並從中激發出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感。透過這種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不同文化的種子將在那瑪夏部落中播下,進一步促進族群之間的理解與融合。
以上皆透過與在地組織合作,連結專業團隊進行,在落實健康平等權之際,希冀使之蔓延擴散到文化參與平等的落實,在柔性的藝文潛能培育中,達到SDGs發展目標「優質教育」的指標。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
日期 |
時間 |
活動內容 |
備註 |
地點 |
|
第 一 日 |
06:00-08:30 |
自高醫出發至那瑪夏 |
||
|
08:30-10:30 |
孩童陪伴及健康照護課程 |
民生教會 圖書館 |
||
|
10:30-12:30 |
課程教學及輔導 |
生活英語學習/國際文化探索 |
||
|
12:30-14:30 |
午餐 |
|||
|
14:30-17:30 |
遊戲團康活動 |
將藝文課程帶入遊戲中,增加學童學習興趣 |
||
|
17:30-18:00 |
協助學童賦歸、場復 |
|||
|
18:00-19:00 |
晚餐 |
|||
|
19:00-22:00 |
那瑪夏的文化與健康 |
由在地耆老為大學生授課 |
||
|
22:00- |
就寢 |
民宿 |
||
|
第 二 日 |
07:30-10:00 |
學童陪伴活動-美術DIY |
藉由勞作課程引發學童的創作力 |
大光教會 |
|
10:00-12:00 |
陪伴成效指導 |
由在地牧師為大學生授課及示範 |
||
|
12:00-13:30 |
共餐時段 |
與學童共餐,以建立關懷之情感 |
||
|
13:30-15:30 |
拜訪社區 |
增加對多元族群的認知,藉此學習給予適性的醫療照顧 |
||
|
15:30-17:00 |
活動後第一當下直覺反饋 |
|||
|
17:00-19:30 |
賦歸 |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關係建立與信任發展:孩童對陪伴者的信任感與互動品質(如主動參與、願意分享)。
學習與應用成效:孩童對活動內容的理解與實踐(如閱讀興趣提升、急救知識運用)。
社會互動與文化交流:孩童的社交能力與文化認同(如與同儕合作、對自身與他者文化的尊重)。
主軸三-物理治療暨跨專業團隊直送活動
永續發展目標: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 SDG11永續城鄉
114年度高雄醫學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永續不只一夏-那瑪夏及國際偏鄉永續發展計畫-主軸三
「物理治療暨跨專業團隊直送活動」
活動名稱:物理治療暨跨專業團隊直送活動
活動日期:114/5/10(六)
活動時間:08:00~16:00
活動地點:高雄醫學大學、高雄桃源國中
活動參與對象:本校師生、桃源國中體育班師生、物理治療業師
活動參與人數:本校師生17人、桃源國中體育班師生38人、業師2人
一、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系列活動藉由課堂中,主題式討論引導同學預備在偏鄉場域以跨專業合作模式進行物理治療直送至居家與社區,並協助偏鄉居民檢視自己的健康與跌倒風險,促進環境安全。並將過去那瑪夏物理治療直送活動的經驗複製且擴大至其他偏鄉與不同族群,如偏鄉體育班學生,協助他們的運動防護與實作,培育偏鄉菁英選手,也藉由青少年健康識能的提升,讓偏鄉健康議題在地紮根。
此次活動前往桃源國中替體育生,包含舉重隊、射箭隊、柔道隊學生,進行運動防護,保障運動體育生的運動健康。
二、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行前訓練:
這次活動的行前訓練分成兩場。一場是由執業的物理治療師向物治系同學講課,分享與教授同學們如何提供體育生需要的協助。另一場則是由物理治療系老師以及醫院物理治療師教導同學如何對高齡者進行基本的身體檢測。以這兩場行前活動,培養同學幫助偏鄉體育班學生與高齡者的基礎能力。
05/10 桃源國中物理治療暨跨專業團隊直送:
本次物理治療跨專業直送活動的安排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是先由桃源國中體育班師生當老師,教導高醫師生學習體育生的專項運動,透過這項學習活動,讓高醫師生對體育生們所練習的專項運動有基本瞭解。目的有二,其一為透過這樣的互動來促進高醫師生與桃源體育生的交流,其二是為了讓高醫學生了解該運動可能會使用到的肌群及可能會有的傷痛點,以求給予桃源體育生更完整的幫助。
第二部分是由高醫學生協助放鬆體育生身體緊繃不適之處,先透過按摩放鬆來改善體育生身體的緊繃不適,再教授一些身體調整與肌力訓練的動作,協助體育生改善其身體狀態,保障其運動健康。
檢討活動:
這次檢討活動的安排是先請同學們輪流上台分享本次上山協助偏鄉體育生的經歷,並講述自己觀察與檢測到體育生有什麼樣的身體狀況,以及自己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或改善這些狀況。在同學分享完後,再由執業的物理治療師針對同學分享的內容提出建議,讓同學可以改善檢測與放鬆的手法,如此一來,不僅增進自身能力,也可以在以後的活動中,提供更好的幫助。
三、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同學回饋:
「真正到了桃園國中後,我是為舉重選手按摩,在和他們實際接觸後,我對舉重這個項目有了更多了解,更懂得是用什麼方式、肌肉去發力,也透過選手們的示範,了解到在不同的時機點容易造成什麼部位痠痛或受傷,所以可以更直接的找到他們需要處理的部位」
「另一位選手則是因翻跟斗所造成的手腕麻痺,讓我可以嘗試用之前所學過的關節鬆動術來進行處理,這些都不是原本為這次活動所準備,但也讓我有機會練習之前所學過的技術。我覺得學了技術,還是需要多應用和練習才能真的將其化為己用」
「對於即將前往醫院實習的我來說,這次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實戰演練。我學會如何快速評估、與運動員建立溝通,以及如何靈活應用課堂上學到的技術,例如肌肉放鬆、關節鬆動與動作指導等。有些技巧是當下臨機應變使用的,這也提醒我,書本知識若不多加練習與應用,面對現場情境時很難派上用場。」
